陈庆:学而优则福与诺贝尔奖:英文school与英文scholar背后的文明源代码

学而优则福与诺贝尔奖:

英文school与英文scholar背后的文明源代码

陈庆

1  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人锲而不舍地献身于追求真理的科学事业?

2 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假设一个人发现了某一宇宙方程式(如质能方程)或某一科学定律,这种成就不足以证明该人是一个有德之人。按中国传统道德观,一个人是否有德,要看其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孝与忠是用来表彰纵向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德性概念,悌与义是用来表彰横向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德性概念。这两纵两横框定了中国人对德性的理解范围。

3 学而优而仕也属于中国文化里的根部思想。《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宋代邢昺《疏》:“正义曰:‘此章劝学也。言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闲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若学而德业优长者,则当仕进以行君臣之义也。’”

4  希罗文明强调“学而优则福”。即使不论柏拉图在《美诺篇》有关德性与知识关系的论述,也不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第十卷有关理论(θεωρία=一种理智活动)与幸福(=人性的圆满)关系的论述,单从西文中意指“学术”“学者”与“学校”的词源演变,我们都能解读出“学而优则福”的文明源代码。绝大多数人一辈子能接触到的外语是英语,因此,我就从英语school与scholar进行逆向溯源。

5 英文school符指“学校”与“学派”,而scholar符指“学者”。school是现代英文的拼写,中古英文的拼写是scole,而中古英文scole源自古英文scōl(“教育之地”)。古英文scōl是拉丁文schola的一种方言化读法。因此,英文school缘起于拉丁文schola。拉丁文schola的最基本含义是“用于学习的闲暇(leisure given to learning)”,后引申为“蕴含学识的对话或论辩”与“蕴含学识的专题论述”,并进一步引申为“开展蕴含学识的对话或论辩的地方”,即“学校”。由此可见,拉丁文schola最初指与知识活动有关的“闲暇”。拉丁文schola之所以最初符指“与知识活动有关的闲暇”,因为该词是古希腊文σχολή的音译词。古希腊文σχολή的本义就是“闲暇”。

英文scholar符指“学者”。该词源自拉丁文scholaris,后者派生于上文所提到的schola。所谓scholaris指归属于某个schola的人。拉丁文schola符指“学校”时,scholaris符指“学生”,即归于某一个学校的人。拉丁文schola符指“学派”时,scholaris符指“学者”,即归于某一学派的人。

6 无论是英文school,还是scholar,都可追溯到古希腊文σχολή,而后者的最基本含义是“闲暇”。什么叫“闲暇”?古希腊人(注:古希腊人与现代希腊人是完全不同的人,这就像古罗马人与现代意大利人是完全不同的人一样。)的理解是,所谓闲暇指人处于放松状态的自由时光。概言之,闲暇的第一义是“自由”,第二义是“放松”。自由有两种: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外在自由有两种。第一种罗马法传统强调的用以区分人与物的法律身份:有自由的自然意义上人是人,无自由的自然意义上的人是物。第二种是(经济与法律方面)不受制于人的状态。内在自由也有两种理解方向。就一个人理智(=理性+意志)内的理性而言,理性不受制于自身欲望的状态是第一种内在自由。就一个人理智内的意志而言,一个人的意志不受他人意志摆布,是第二种内在自由。

由于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在自由放松状态下完成的,因此,用来符指“闲暇”的σχολή的第一引申义是“度过闲暇时光的活动”,即“蕴含学识的论辩与研究”。由于“蕴含学识的论辩与研究”意味着有学识者的聚集,因此,最初用来符指“闲暇”的σχολή进一步被用来符指“有学识者的聚集地”,即后来所谓的“学校”。由于共享同一智识传统的人群之聚集会超越空间限制,但是会形成一种时间维度上的思想之流,因此,派生于σχολή的拉丁文schola被用来符指“共享同一智识传统的人群之思想汇流”,即后来所谓的“学派”。

7 人花费自由时光的方式无非三样。其一,用自由时光来满足饮食男女之欲望。孟子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其二,用自由时光来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这是“学而优而仕”文化的实践方向。其三,用自由时光来从事知识探索,追求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式生活观,即所谓沉思生活通向至福。

希腊哲人认为,第一种方式是动物性存在方式,不值得称道。有争议的是后两种方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辩护了第三种方式的最高正当性。(我们读经典时一定要有内在问题意识。经典的论断不光代表纸面上的主张,经典作家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论断及其传播实现某种公共干预或介入公共生活,即所谓的“有的放矢”。)亚里士多德的靶子是雅典当时流行的思想观念:最高幸福需要通过参与国家公共生活实现。这种观念非常类似于中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伊索克拉底(英文Isocrates, 前436年-前338年)是该流行观念的有力辩护者。最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传统。花费自由闲暇时光的最好方式是从事知识探索,以追求真理,因为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人性中的神性潜能才能获得实现,人的最高幸福有赖于人性的神性潜能之实现。正是在这意义上讲,学而优则福。

8 “学而优则福”传统一旦形成,最优秀的人就会前赴后继地涌向哲学与科学事业,并通过自己的知识成就而与人类同寿,成就不朽,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伽利略、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尔、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从亚里士多德式生活观与道德观看,诺贝尔奖是对科学发现者之德性表彰。

9. 回顾开篇问题:为什么有很多优秀人物要去从事以发现真理为旨归的科学事业?如果科学发现是通向幸福的最高道路,而优秀的人都希望在茫茫宇宙中这个小星球上的短暂一生过得幸福,那么,他们没有理由不去从事科学事业。

2022年10月21日 写于重庆

默认图片
Dr. iur. Tsing Tschen
陈庆,安徽安庆人,法学博士,法学副教授,德国科隆大学托马斯研究所访问学者,在线学习者联盟「孔亚学园」发起人与主持,研究领域为古典哲学、国家哲学与法哲学,教学领域包括古典希腊文、拉丁文、德语、法律逻辑与法理学。工作邮箱:chenqing.philosophy@hotmail.com。
文章: 73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