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诗明性,悲助之: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诗名(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回放(一))

 

诗明性,悲助之: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诗名

(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回放(一))

 

陈 庆 法学博士

 

【按语:以下乃是我在“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的第一次课程讲义要点。】

 

1. 如果问“西方哪部文学经典最基础,也最重要”,答案肯定不是莎士比亚戏剧,也不是但丁《神曲》或维吉尔的拉丁文诗歌,更不是各种小说。西方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文学经典是《荷马史诗》。

2. “荷马”是英文Homer (/ˈhoʊmər/)的音译词。英文Homer源自拉丁文Homērus,后者是古希腊文Ὅμηρος的拉丁文字母转写形式。若依古希腊文Ὅμηρος进行音译,这部史诗应该叫《豪迈劳斯史诗》。

荷马活跃的年代是公元前八世纪,这个时段正好是中国西周与东周交替历史时期。有趣的是,与专有名词Ὅμηρος对应的普通名词ὅμηρος本义是“人质”。这一语言学线索让某些古代学者相信,荷马是曾从巴比伦被掳到希腊的“人质”。这里引发了一个“荷马问题(Homeric Question)”。(1)谁是荷马?(2)《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作者是一人,还是多人?(3)如何理解以上两首《史诗》的创作者、创作时间、创作地点与创作环境?这些问题在古代就有争论,但是,最近三百年此问题争论得尤为激烈。

3. 《伊利亚特[Ἰλιάς]》诗名与《奥德赛[Ὀδύσσεια]》诗名

我们今天讲的《荷马史诗》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上部是《伊利亚特[Ἰλιάς]》,下部是《奥德赛[Ὀδύσσεια]》。

“伊利亚特”是英文Iliad(/ˈɪliəd/)的音译。英文Iliad源自拉丁文Ilias,而后者是古希腊文Ἰλιάς的拉丁文转写。若依据古希腊文Ἰλιάς进行诗名音译,则此史诗应译为《伊利亚斯》。

这首诗为什么叫Ἰλιάς(伊利亚斯)?

Ἰλιάς是一个复合词,它由名词Ἴλιον与后缀άς复合而成。Ἴλιον是特洛伊[Τροίᾱ]的另一种说法,因此,Ἰλιάς的本义是“关于伊利昂[Ἴλιον]的诗”,更确切地说,Ἰλιάς指“关于特洛伊的诗”。

《伊利亚特》英译者Robert Fagle(1990: 3)认为,Ἰλιάς不是该诗歌的最好诗名,该诗的第一行“佩琉斯之子[Πηληϊάδεω]阿基琉斯的[Ἀχιλῆος]愤怒[μῆνιν]”是更合适的诗名。我赞同这一看法。

让我们来看《伊利亚特》开篇七行组成的第一句话。以下译文是我对前七行古希腊文诗句的非诗歌体的逐词直译。

 

《伊利亚特》第1-7行分析

μῆνιν ἄειδε θεὰ Πηληϊάδεω Ἀχιλῆος [1]

女神啊[θεὰ],请吟唱[ἄειδε]佩琉斯之子[Πηληϊάδεω]阿基琉斯的[Ἀχιλῆος]愤怒[μῆνιν],

οὐλομένην, ἣ μυρί᾽ Ἀχαιοῖς ἄλγε᾽ ἔθηκε, [2]

πολλὰς δ᾽ ἰφθίμους ψυχὰς Ἄϊδι προΐαψεν [3]

ἡρώων, αὐτοὺς δὲ ἑλώρια τεῦχε κύνεσσιν [4]

οἰωνοῖσί τε πᾶσι, Διὸς δ᾽ ἐτελείετο βουλή, [5]

那致命愤怒[οὐλομένην, ἣ],既把数不清的[μυρί᾽]悲伤[ἄλγε᾽]放在了[ἔθηκε]阿开奥斯人面前[Ἀχαιοῖς],也[δ᾽]把将士们[ἡρώων]无数[πολλὰς]强健[ἰφθίμους]魂魄[ψυχὰς]送入了[προΐαψεν]冥府[Ἄϊδι],进而[δὲ]使他们的肉身[αὐτοὺς]变成了[τεῦχε]猎犬[κύνεσσιν]和[τε]所有[πᾶσι]秃鹰的[οἰωνοῖσί]战利品[ἑλώρια];由此[δ᾽],宙斯如愿以偿[Διὸς  … ἐτελείετο βουλή];

ἐξ οὗ δὴ τὰ πρῶτα διαστήτην ἐρίσαντε [6]

Ἀτρεΐδης τε ἄναξ ἀνδρῶν καὶ δῖος Ἀχιλλεύς. [7]

准确来说[δὴ],上述悲剧乃是从这一刻开始的[ἐξ οὗ]:作为人主的[ἄναξ ἀνδρῶν]阿特柔斯之子[Ἀτρεΐδης]和[τε …καὶ]类神的[δῖος]阿基琉斯[Ἀχιλλεύς]起先[τὰ πρῶτα]因争吵[ἐρίσαντε]而分道扬镳[διαστήτην]。

陈庆译

 

第一行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细节:“愤怒[μῆνιν]”被置于第一行诗首词位置。从修辞角度看,作者既是在强调“愤怒[μῆνιν]”这个词,也是在点破《荷马史诗》的第一个人性焦点:“愤怒[μῆνιν]”及其背后的激情问题。为了理解这个人性焦点,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荷马史诗》的下部《奥德赛》的诗名。

“奥德赛”这个中译名有点奇怪,因为它既对不上英文Odyssey (/ˈɒdɪsi/)的发音,也对不上古希腊文Ὀδύσσεια的发音。《伊利亚特[Ἰλιάς]》是以“城”为中心的命名,而《奥德赛[Ὀδύσσεια]》是以“人”为中心的命名。因为Ὀδύσσεια由 Ὀδυσσεύς(奥德修斯)与后缀ια(…性)复合而成。因此,Ὀδύσσεια本义可以理解为“奥德修斯之性”。

依我之见,《伊利亚特[Ἰλιάς]》可译为《阿基琉斯之怒:或激情之伟岸》,而《奥德赛[Ὀδύσσεια]》可译为《奥德修斯之性:或理智之卓越》。严格来说,上下两部《荷马史诗》是两部有关人性的史诗。

《伊利亚特》第三行提到了一个观念:ψυχὰς。在荷马那里,“灵魂[ψυχὰς]”与“他们的肉身[αὐτοὺς]”构成对比关系。此处,αὐτοὺς不是指“他们”,而是指失去“魂魄[ψυχὰς]”的“他们”,即“他们的肉身”。在荷马史诗传统中,ψῡχή(魂魄)仅仅是“人格的一种赢弱的形象(a feeble image of the personality)”,它会随身体一起消失(Thomas Kerchever Arnold, 1852: 1)。关于ψῡχή,荷马与柏拉图有分歧:在荷马那里,ψῡχή不是“人格同一性[αὐτός]”的基础,身体才是,但在柏拉图那里,ψῡχή建构了“人格同一性[αὐτός]” (Thomas Kerchever Arnold, 1852: 1-2)。

不管荷马与柏拉图关于ψυχή(=英文soul)的理解分歧如何,二者都认可ψυχή的存在。

ψυχή由动词ψῡ́χω(吐纳)与-η(使得动词名词化的后缀)复合而成。ψυχή是用来区分“活人”与“死人”的观念:人活着的时候,ψυχή与身体合在一起,人死的时候,ψυχή与身体发生分离,要么消散,要么进入另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论述是早期版的灵魂不朽论。ψυχή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部分:作为ψυχή低级部分的“欲望(ἐπιθυμητικόν)”、作为ψυχή中级部分的“激情(θυμοειδές)”与作为ψυχή高级部分的“理智(λογιστικόν)”。“食色性也”涉及的是欲望(ἐπιθυμητικόν)。激情(θυμοειδές)乃是由θῡμός(血气)派生。λογιστικόν(理智)则是由λόγος(逻各斯)派生。《伊利亚特[Ἰλιάς]》展现的是第一类英雄形象,即血气方刚的阿基琉斯。这种形象呈现了作为ψυχή中级部分的“激情(θυμοειδές)”之伟岸。《奥德赛[Ὀδύσσεια]》则展现了第二种英雄形象,即理智聪明的奥德修斯。与阿基琉斯形象不同的是,奥德修斯形象表现了作为ψυχή高级部分的“理智(λογιστικόν)”之卓越。

就此而言,我认为,《荷马史诗》的上下两部诗名可做如是观。

《伊利亚特[Ἰλιάς]》

=《阿基琉斯之[Ἀχιλῆος]怒[μῆνιν]:或激情之伟岸》

《奥德赛[Ὀδύσσεια]》

=《奥德修斯之性:或理智之卓越》

中国诗歌传统讲求“诗言志”( 《尚书·虞书·舜典》),即通过诗来表达“情怀抱负”。《荷马史诗》则是“诗明性”,即通过诗来呈现“人性”。人性只有在“极端状态”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呈现,而是“悲剧”正是生活的极端状态,所以,《荷马史诗》需要借助于“悲剧”这种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呈现人性。

 

孔亚学园《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

八部经典概览

 

1.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伊利亚特》(古希腊语:Ἰλιάς Iliás,英语:Iliad)又译《伊利昂纪》(取自书名“伊利昂城下的故事”之意),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六音步」史诗。故事背景是特洛伊战争,即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军队围困特洛伊城(伊利昂)十年之久。整个故事讲述了国王阿伽门农与英雄阿喀琉斯之间的争执。「特洛伊木马」「阿喀琉斯之踵」典故皆出自这部经典。该文学经典也是西方绘画与雕塑艺术的重要源头。《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构成《荷马史诗》上下集关系,二者是西方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影响力排名第一的奠基性文学经典。

 

2.《荷马史诗·奥德赛》:《奥德赛》(古希腊语:Ὀδύσσεια,罗马化:Odýsseia,英语:Odyssey),又译《奥狄赛》、《奥德修记》或《奥德赛飘流记》,是《荷马史诗》的第二部。《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中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或译奥德赛斯,罗马神话中称为“尤利西斯”)特洛伊陷落后返乡之旅。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又漂泊了十年,途中历经坎坷波折,其间,妻儿在家屡遭迫害。

 

3. 希罗多德《历史》:《历史》(希腊语:Ἱστορίαι)又名《史记》、《希腊波斯战争史》,是由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编撰的史书,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原书用伊奥尼亚方言书写,内容涵盖古希腊城邦、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近东及中东等地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希罗多德系统叙述了著名的波希战争,是西方首部较为完备的历史学著作。希罗多德《历史》与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并列为西方史学史与文化史上影响力排名第一的奠基性史学经典,希罗多德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而修昔底德被誉为「西方科学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历史》被誉为“西方历史叙事体的先河”。它以希波战争为主体,并加入大量史事及资料为插叙,构成规模庞大而大致完整的体例。这种“历史叙事体”,成为后来西方史书的通用体裁,影响深远(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上册),第37页。)

 

4.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古希腊语:Θουκυδίδης,拉丁语:Thucydides,约前460年—约前400年)亦译为修斯底德、修昔提底斯[3],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与希罗多德不同,修昔底德以非常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史料搜集和历史因果关系分析,故他被称为「科学史学之父」。修昔底德也被理解为西方第一流政治思想家,他开创了「政治现实主义学派」,影响了马基雅维利与现代国家哲学奠基人托马斯·霍布斯。「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主张,个人的政治行为和国家关系都会受到恐惧的影响和引导,也会受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绪的影响和引导。「修昔底德陷阱」是从修昔底德有关论述中提炼出来的现代国际关系概念。修昔底德的著作目前是西方大学与军事学院必读历史与政治经典。

 

5. 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国》(古希腊语:Πολιτεία;拉丁语:Res Publica[1])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王制》,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约公元前390年所写成的作品,主要谈及了正义、秩序和正义的人及城邦所扮演的角色。它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政治理论著作之一,该书是美国常青藤大学图书馆借书榜排名第一经典。

 

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学》(古希腊语:Πολιτικά,英语:Politics)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关于政治哲学的著作。这本书是他对于城邦各项政治事物的讨论,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政治技艺与国家宪法架构的经典。柏拉图《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并列为西方哲学史与政治思想史影响力排名第一的奠基性国家哲学经典。‍

 

‍‍‍‍7. 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优士丁尼《法学阶梯》(拉丁语:Institutiones Justiniani)是国法大全的一部。国法大全是一部罗马法的汇总,由六世纪的拜占庭皇帝优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主要基于二世纪的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所著的《法学阶梯》。国法大全的其他部分包括:《法典》(Codex)、《学说汇纂》(Digesta或Pandectae)及《新律》(Novellae)。优士丁尼《法学阶梯》(拉丁语:Institutiones Justiniani)阐述了西方法学思想精华,它与《学说汇纂》一起并列为西方法学史与法律史上影响力排名第一的奠基性法学经典。优士丁尼《法学阶梯》是1804年颁布实施并至今仍然生效的《法国民法典》立法参考蓝本。‍

 

8. 优士丁尼《学说汇纂》:《学说汇纂》(拉丁语:Digesta seu Pandectae)是罗马帝国皇帝优士丁尼一世主持修订的法学著作汇编,收集了罗马帝国时代被赋予“解答权”的法律学者们的学说。这一部分共有50卷,费时3年,于533年完成。《学说汇纂》在文艺复兴前重新出现在欧洲大陆后,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与其他三部分最大的区别是,这部分的编写往往引用了大量互相并不相容的罗马法学家的观点,从而使后人能够非常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与发展。《学说汇纂》是1900年颁布实施并至今仍然生效的《德国民法典》立法参考蓝本。

 

 

「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公告

——育世界级眼光,成第一流见识

 

1. 世界经典指如下八部经典。

文学经典:(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2)《荷马史诗·奥德赛》

史学经典:(3)希罗多德《历史》;(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哲学经典:(5)柏拉图《理想国》;(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法学经典:(7)优士丁尼《法学阶梯》;(8)《学说汇纂》

 

2. 逻辑指亚里士多德式古典逻辑与现代数理逻辑。

 

3. 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的目的引导并帮助中国未来精英建立「文-史-哲-法」世界级「见识架构」与「逻辑架构」,以「育世界级眼光,成第一流见识」。

 

4. 课程设置

 

A. 整个探索课程由同时具备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与英文阅读翻译能力的陈庆博士主持,并采纳「3+1+X」课程模式。
「3」指每月前三周周日上午十点半到十一点半,按照上述「文-史-哲-法」经典次序,陈庆老师主持并引导大家逐词逐句阅读并研讨经典。
「1」指每月最后一周周日上十点半至十一点半,陈庆老师系统教授逻辑学。
「X」指不定期举办「文-史-哲-法-教育」领域的讲座以及与教育和留学相关的咨询会。
B. 第一阶段,陈庆老师将引导大家按「文-史-哲-法」次序阅读上述八大经典的前三卷。
C. 陈庆老师将为会员挑选市面上翻译过关的中译本与英译本。
D. 课程以「腾讯会议+微信群讨论」形式进行,每次课程都有课后录屏发送给会员。会员即使不能在线参加,也可以课后补听。
E. 2024年5月12日(周日)上午十点半开启第一次经典探索之旅。

5. 报名与会费

 

A. 「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组织形式为「会员制」。「会费」采取「月缴制」。每月会费为200元。
B. 本探索营属于终生教育范畴,原则上对会员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不做限制,但是,旁听「原典探索会」同学年龄最好不低于12周岁。
C. 报名可入QQ群(群号:954258602),联系群主登记报名,或者电邮陈庆老师:
chenqing.philosophy@hotmail.com
D. 完成报名登记后,请联系陈庆老师安排微信视频面试。通过面试者可成为「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会员。
「世界经典与逻辑探索营」主讲教师:教拉丁文、古典希腊文、逻辑与经典的法学博士 陈庆老师 简历
陈庆,安徽安庆人,字振风,法学博士,法学副教授,德国科隆大学托马斯研究所访问学者。2015年10月,自德国回国参与创建西南大学法学图书馆与西南大学拉丁文经藏研究所,担任西南大学法学图书馆首任馆长(2022年春卸任)与西南大学拉丁文经藏研究所创所所长,主攻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文原典译注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古希腊文原典译注,通晓古典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德文、法文,熟悉圣经希伯来文。2020年3月,创建在线课程联盟「孔亚学园」,常年在线教授拉丁文、古典希腊文与逻辑。2021年5月创建个人学术网站:孔亚尚真网(https://www.conf-aris.com)。2021年6月,与孟凡君先生一起联合创建在线公益私塾:振风学术私塾。每周日下午为私塾学子免费精讲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文原典与诸家译本,并邀请孟凡君先生精讲《周易》《道德经》等中华经典。

2022年7月,创建私家研究机构——柏亚译场。

2023年12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完成柏亚译场图形商标注册程序。

学术兼职: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世界本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创始理事

工作邮箱:

chenqing.philosophy@hotmail.com

383544770@qq.com

学术网站:www.conf-aris.com(孔亚尚真网)

默认图片
Dr. iur. Tsing Tschen
陈庆,安徽安庆人,法学博士,法学副教授,德国科隆大学托马斯研究所访问学者,在线学习者联盟「孔亚学园」发起人与主持,研究领域为古典哲学、国家哲学与法哲学,教学领域包括古典希腊文、拉丁文、德语、法律逻辑与法理学。工作邮箱:chenqing.philosophy@hotmail.com。
文章: 65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