ἡ ἀλήθεια ἐλευθερώσει ὑμᾶς. VERITAS VOS LIBERABIT. 真理将使你们得自由。
认识论或知识论(epistemology)的观念之根
陈 庆
1 一般认为,意指“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英文词epistemology是苏格兰哲学家James Frederick Ferrier新造的哲学术语。第一次运用时间大约是1856年,该词是德文哲学术语Wissenschaftslehre的英文对译词(参见:“Epistemology.” Merriam-Webster.com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epistemology. Accessed 1 Dec. 2022.)。
2 在1854年出版的《第一哲学初阶(Institutes of Metaphysics)》第56节,苏格兰哲学家James Frederick Ferrier明确区分了哲学的两个分支。
哲学的第一个分支是ontology(“在是者论”),它处理的问题是“何者在是(what is)”,第二个分支是epistemology(“知识论”或“认识论”),它处理的问题是“何者被知(what is known)”。
3 如前所述,James Frederick Ferrier的epistemology(“知识论”或“认识论”)是德文词Wissenschaftslehre的对译词。那么,德文词Wissenschaftslehre是如何流行起来的?这里不得不提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他在1794年出版了一本书:Grundlage der gesammten Wissenschaftslehre,直译成中文就是《全部知识论之[der gesammten Wissenschaftslehre]基础[Grundlage]》。德文Wissenschafts既可以理解为“知识”,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因此,Wissenschaftslehre既可以理解为“知识论”,也可以理解为“科学论”。
4 这篇文章,我要讨论的问题不是epistemology或Wissenschaftslehre的具体内涵,而是epistemology背后的哲学语法。
5 具备一定古典希腊文学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epistemology的构造。
epistemology=epistem+o+logy
该词第一个部分epistem源自古希腊文ἐπιστήμη(“知识”),第三个部分logy源自古希腊文λογία,而古希腊文λογία源自名词λόγος。
6 如何理解epistemology的第一词源ἐπιστήμη(“知识”)? ἐπιστήμη(“知识”)对应的动词是ἐπίσταμαι。该动词是一个复合词,由前缀ἐπί(=英文on, upon)与动词ἵστημι(=英文stand)复合而成。因此,ἐπίσταμαι的本源内涵是“立到…上面”,后引申为“知行(know how to do, be able to do, capable of doing)”(参见:LSJ: ἐπίσταμαι),即“知道怎么做”。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知先于行,还是行先于知,抑或知行合一”,这种在中国思想中纠缠不清的问题,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按照古典希腊文构成的哲学语法,“知道”等于“知行”!
7 由于ἐπιστήμη(“知识”“知行”)本义是“立到…上面”,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立到“什么东西”上面才会产生ἐπιστήμη(“知识”“知行”)?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五卷区分了三种“基础”。
第一种是构成ontology词源基础的ὄν(“在是者”,拉丁文ens,英文being)。
第二种是μὴ ὄν(“非在是者”,拉丁文non ens,英文not being)。
第三种是γιγνόμενον(“生成者”,拉丁文quod fit,英文becoming)。
顺着这个思路,柏拉图认为“ὄν(“在是者”,拉丁文ens,英文being)”构成ἐπιστήμη(“知识”“知行”)的基础,即ἐπιστήμη(“知识”“知行”)“立”在 “ὄν(“在是者”)上面,μὴ ὄν(“非在是者”)构成“无知”的基础,而“γιγνόμενον(“生成者”)”既“在是(英文to be)”,又不完全“在是”,因此,它构成“δόξα(“意见”,英文opinion)的基础。
柏拉图的“ὄν(“在是者”)—γιγνόμενον(“生成者”)—μὴ ὄν(“非在是者”)”三分法,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的谓述理论(俗译“范畴理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谓述理论重构了ἐπιστήμη(“知识”“知行”)基础。
8 为什么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人没有近代哲学家的“认识论转向”意识?
我的理解是,古典哲人所秉持的“自然观”与“人性观(即人之自然观)”与近代哲人不同。按照古典自然观,“自然不做无用功(亚里士多德语)”。既然“理智”属于“人之自然”,而“自然不做无用功”,那么,“自然”不可能把缺乏认知能力的理智赋予人,这就像自然不会把一双视力受到质疑的眼睛赋予人一样。但是,这种意义上的“自然”,一旦被理解成机械闹钟上的发条式“自然”,“自然不做无用功”的世界观预设就不存在了!
2022年12月2日 重庆